简体 繁體
展会已结束 CIEX2023中国工业博览会

工博会行业动态|推进新型工业化,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京报专栏

发布日期:2022-10-26 08:10:20

启航新征程·二十大报告深度解读系列之三

▲2022年9月23日,中石化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在进行污水罐焊接作业。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助推天津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由昔日盐碱滩变身为先进工业基地。图/新华社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已经特别强调,其具体内涵被表述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被放到了第一位。

这一点,跟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完全一致,也由此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工业则是实体经济的核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级形式,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2022年10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名观众观看六关节机器人测试鼠标寿命。六关节机器人是全球首款3kg负载高精度掌上六轴工业机器人,解决了关节机器人低速抖动的关键难点。图/新华社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新型工业化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为此,新型工业化强调了制造强国、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安全可控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制造强国要求做强做优制造业。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稳定的比重,通过持续创新提高制造业技术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赋能要求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产业的变迁和跃升,数字赋能产业降低成本,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更高增加值,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绿色低碳要求企业绿色发展。降低单位能耗资源、增加生产清洁技术的使用是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基本措施。企业绿色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局面。

安全可控要求企业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是我国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有自主关键技术才有产业链的控制力与主导力,才能避免被“卡脖子”,才具有安全性。

人力资源优势要求企业人尽其才。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2022年10月16日,辽宁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在车间调试工业清洁机器人。图/新华社

完整产业链,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雄厚基础

我国拥有大市场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中国制造业在中低端有绝对的优势,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正在向设计端和服务端迈进,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这也推动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加快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

过去十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约17万亿元增长到超过31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五百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20万亿元,2021年超过3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我国制造业和工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创新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2021年我国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比2012年增加近一倍。中小企业专业化深耕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底我国已培育出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上升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2021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17.3%,其中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4%,增加值近8.8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高端制造突飞猛进。2013-2021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2%和11.6%,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和4.8个百分点。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蛟龙”潜海、C919试飞、“北斗”组网、国产航母等一大批大国重器纷至沓来,成为引领中国制造不断攀升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为了满足先进工艺制造的要求,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近37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市场规模全球第一,我国工业信息化、自动化生产再上新台阶。

2021年,我国重点培育了新一代信息通信、物联网、先进电池材料等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聚集了上千家“专精特新”企业和全国近半数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导产业产值占当年GDP的近9%。先进制造业集群成效,已经显现。

过去十年,我国深入推进了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已经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和75%,较2012年分别提高近31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在石化、钢铁等传统行业也已出现一批制造和智能水平全球领先的企业。数字赋能,让中国制造阔步迈向了中国智造。

工业绿色发展方面,十年发展也成效显著。与2012年相比,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1.8个百分点。2021年在统计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39项单位产品生产综合能耗中,近九成比2012年下降。

过去十年,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我国累计推广约20000种绿色产品,创建近3000家绿色工厂,培育近200家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累计制定600多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初步构建形成了中国的绿色制造体系。

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大发展,无疑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1年11月20日,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5G+工业互联网成果展”现场。图/新华社

做强制造业,护航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和产业链供应链也是坚实支撑。

作为全球唯一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近十年来,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自主性和完整性不断上升。

2014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比例分别约为51%和38%,一般贸易出口额是加工贸易出口额的近1.4倍;到2021年,两者占比分别约为61%和25%,前者数额已经是后者的近2.5倍。

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占比大幅度上升,表明了我国出口更加依赖国内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总体自主安全可控,并且在不断提升。

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人员保持了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越乡村,达到50.5%。2012-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长1054万人,2012年城镇就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2.7%,比2012年增加1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私人工业企业的大发展和就业。202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3582万人,比2012年增长14.7%,吸纳就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近一半。

这也意味着,十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已经形成了从中低端到高端完整技术谱系的产业链就业体系,也有效发挥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制造强国、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安全可控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也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产业新格局的工业化。

这样的新型工业化,更是落实着重发展实体经济,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重心向实体经济转移的工业化,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强做优中国制造,持续建设制造强国的工业化。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主赛道,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而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有了着力点,实体经济发展也就有了脊梁。这是我国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必将护航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行稳致远。

撰稿 / 王晋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编辑 / 何睿

校对 / 付春愔


友情链接

工博会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微信分享 返回顶部

服务热线

18621789980

扫码上方二维码查看手机端网站

扫码上方二维码
查看手机端网站

绑定账号/注册账号

发送验证码